表達脆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

小承前陣子在小巷子裡發生車禍,因轉角的汽車速度過快,騎機車的他被撞進了醫院,所幸只是皮肉傷、與內心未消的驚嚇情緒,其他則一切無恙;但當父母接到消息匆匆趕到醫院時,母親又急又氣的怒罵小承,責備他不小心、不會保護自己,期待得到安慰的小承反而覺得內心遭受二度「車禍」了。

 

由於也聽了不少小承與家人互動的故事,聽著小承很生氣地在講述內在委屈、痛苦的心情時,似乎兩邊的立場都能理解。或許小承與母親都沒有習慣去讀懂或談論自己脆弱的心情: 不管那是害怕、擔心、難過、恐懼或驚嚇等等。當脆弱的感覺不被允許出現,但又像氣球充氣般遍布整個當下時,用強而有力的指責包裝無能為力的驚嚇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。或許,我們在家庭裡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相處經驗。畢竟,成長的教育鮮少教我們如何在親愛的家人面前表達負面感受、或是負面感受下所隱藏的溫柔與關懷;尤其在我們的大眾文化裡,也普遍強調要正向、有能力、有力量,這些強壯、很有面子的形象(尤其又更框住男性)讓我們在面對「輸、脆弱」的感受時,忍不住就想奮力排拒。

 

但,脆弱有可能是美好的嗎?

 

有沒有可能有一種更為深刻的勇敢,是因為與脆弱共處? 接受了傷痛的存在,所以更能直視生命的質地、面對困境,從而整合出一種更為踏實的勇氣與力量。脆弱,一如生命中的其他事物一樣,教導我們了解到世間許多事情都是相對的存在,我們因而變得更整合。那麼可以怎麼做呢,好讓我們在面對痛苦時,心裡可以有更大的容納與思考空間? 首先,身心是一體的,身體常常是比心靈更快更誠實地表達情緒,身體也是我們馬上可以入手的地方,所以時時觀照自己的身體反應:不管是哪個部位的肌肉緊繃、或是呼吸急促、眉頭緊皺、不自覺聳肩等等,去傾聽身體語言在說什麼,嘗試去關懷它。平時也可先從呼吸開始來練習安定自己,用緩慢深長的呼吸,來練習靜心。當我們呼吸急促時,通常也是焦慮煩躁的時候;此時可透過深且長的呼吸,來安頓自己的感受。接著,想了解孩子的感受,要先從了解自己的感受開始。平時可以學習如何去傾聽自己的感覺,不管是好的感覺或壞的感覺,尤其是不喜歡的感覺湧上時,我們溫柔耐心地傾聽它,就像你對你好友的陪伴一樣;找信任的人傾聽我們的痛苦通常也是很棒的方法。最重要的是,練習從抱怨中,去認識自己的渴望、情緒、思考,練習去覺察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
 

每種情緒都是一種力量,平時就練習著觀照自己的情緒。於是,沒事發生時就是練習陪伴自己,有事發生的當下就嘗試接納。當我們漸漸習慣傾聽並接納我們自己的感受、而不是要自己忘掉或掩埋它時,我們在事情的當下也才能去聆聽自己與孩子的感受,尤其是當事情來的又快又猛的時候。

 

親子一起共同成長,是遠比任何外在事物都要能增進情感的黏著劑!

 

文:李靜宜 諮商心理師

TOP